首页 私募标债文章正文

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西安泾河项目)

私募标债 2023年12月15日 17:44 156 admin

2023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1月28日,西安市委召开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据悉,西安市《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已经印发,方案有目标,有任务,有举措。全市上下将以此为“任务书”和“施工图”,只争朝夕抓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推动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征程良好开局。

着力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今年,我市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调整。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800亿元。

四项任务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

1、扎实推进支柱产业倍增突破见效

全面实施“三抓五保”,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保障好企业用地、用能、用工、融资、人才需求。全年新增百亿企业3户,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专精特新”企业100户。

2、稳步加快新兴产业壮大成势

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新兴产业“5+X”体系,激发新动能,制胜新赛道。

3、创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强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服务领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建设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建筑工程设计等,着力打造“设计之都”。

4、建产业生态促价值实现

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用足用活“工业9条”促投资政策,强化产业招商。优化百亿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一企一专班”机制。

着力强化秦创原“一总两带”发展引领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在秦创原的示范带动下,创新的“种子”正不断在西安落地生根,科创的“种苗”在西安茁壮成长。

今年,西安将坚持科教兴市、创新立市、人才强市,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力争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2500亿元,建成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100个。

三项任务:

1、持续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作用

统筹推进“一总两带多园区”建设,建成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150个。支持总窗口申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好用好“三池”(人才、资金、项目池),“三市场”(科技、人才、资本大市场)。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试验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碑林环大等创新园区,高标准规划大庆智路科创城和幸福林带秦创智谷。

2、积极当好国家科技力量第一梯队

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在西安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推动新材料、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遴选一批“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培育技术转移人才1200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0项以上,加快推进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超过40%。

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西安将把中央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理念、新要求融入实践,紧扣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推动空间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三大任务,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进产、城、人价值协同,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力争全年完成城建投资1200亿元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30万吨,新建市政燃气管道45公里,年内新开工变电站不少于40座、建成30座。

三项任务:

1、持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

发挥科技、文化、产业、区位等资源优势,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进西渭融合发展,探索西安与商洛、铜川、杨凌等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融合,促进西安—汉中、西安—安康协同发展,高标准推进西安都市圈建设。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增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6条在建地铁、机场三期、高铁东站和西延、西康、西十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推动空间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南控”要控好生态红线、守护好秦岭生态、保护好文化记忆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北跨”要全面启动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西融”要保持西安—咸阳一体化良好势头,让“七个一体化”见实效,发挥好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示范作用,使秦创原成为引擎和引领;“东拓”要立足打开东大门、疏通交通路网,使城东片区产业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全面优化,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中优”要以文物保护为先,实现差别化发展,留住城市烟火气。

3、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多网合一”,完善优化统一地址库应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让城市更智慧、资源更好用、管理更透明。

着力激发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西安将坚持以改革增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以更大力度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创造有效需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10%,实际引进内资、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分别在12%和10%以上,新增外贸市场主体400家以上,航空货运吞吐量达到30万吨。

三项任务:

1、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政府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为抓手,以15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为突破口,拓展“跨省通办”“全市通办”改革成效。

深化市场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承诺制”试点,促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低端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深化企业改革。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加快构建“产业集团+运营公司+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格局,激发国资活力。

2、扩大开放合作

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巩固“长安号”核心指标领先地位。抓好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制度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建设,加大外贸主体孵化培育力度。把“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

3、致力创造有效需求

推动投资提速加力。今年将紧盯1103个重点项目建设,滚动式策划储备中央预算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超过5500亿元。

推动消费提档升温。用足用好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独特优势和巨大的人口规模优势,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房地产、智能家装等促消费措施,通过文旅融合等激活外来消费,不断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今年,西安将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努力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2023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5%以上,全年建设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充换电站60座、充电桩3000根。

四项任务

1.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加快实施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护工程,持续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引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实现。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高标准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紧盯污染防治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突出源头预防、源头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3、积极推动“双碳”战略

把“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增量、扩大容量”统筹起来,大力发展“双碳”产业,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优化,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4、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西安

统筹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广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形成互容、共生、互补的自然生态。

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

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西安泾河项目)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西安将继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公租房5000套,培育群众家门口的“新优质成长学校”170所。

五项任务:

1、扎实稳定和扩大就业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持续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围绕强基、扩中、提低、调节,多措并举提升收入水平,推动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抓住我市列为全国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的契机,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定。

3、加大公共服务高品质供给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8所重点医院和19所区县级医院、疾控机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强撂荒地整治利用,年内建成12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田。把握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打造不少于3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

5、以新发展理念助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推动沿山区县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申报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县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市属企业积极参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产业升级。

着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安将发掘和用好丰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西安风格的城市文化,彰显千年古都独特魅力。深化文旅融合,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

三项任务:

1、不断完善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机制举措

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发掘、展示、传承制度机制。实施好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保护工程,科学规划落地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大大明宫等遗址保护力度,推动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要考古发掘,坚持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展示方式,大力推进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留住珍贵载体。

2、坚持以人为本、以文铸魂助力民族复兴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3、以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小雁塔等历史文化片区建设,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秦始皇陵博物院及周边的改造提升,把兵马俑区域打造成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部省共建汉长安城推进步伐,理顺体制机制、加快规划修编,打造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样板,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场景式体验,探索形成感受汉文化的集中打卡地。推动老城区改造提升,形成一批精品历史文化片区、历史文化街巷,使老城区成为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新亮点。

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及时发现研判隐藏的风险挑战,始终做好应对准备,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犯罪行为。建强社区服务阵地,集中整治物业管理行业突出问题。扩容提升12345市民热线,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安全监管,抓好防汛、森林防火、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地质灾害、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安全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整、准确、全面执行疫情防控新策略,加强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就医、用药等资源供给,突出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治工作,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西安市《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有目标,有任务,有举措。

全市上下将以此为“任务书”和“施工图”,只争朝夕抓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推动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征程良好开局。

标签: 西安泾河产发投资2023年融资计划

固收标债网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12775631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1312775631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13127756310
微信号:13127756310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