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2020年洛阳房地产)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
- 2、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 3、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做过多少朝代的都城?
- 4、同是古都,为什么现在洛阳的发展没有西安好?
- 5、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为何如今沦为三线城市?
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
其实洛阳的遭遇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用一句话来形容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那就是“兴也洛水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衰也洛水。”凭借洛水的优势,洛阳很早便开始发展水运贸易。
公元605年,隋炀帝将洛阳作为东都,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条河道,洛阳的水运贸易往来开始频繁。公元691年,武则天迁都洛阳,赐洛阳“神都”封号。两年后下令于洛阳开建新潭,以为各州府停泊船只之用。一时间,洛阳漕运千里不绝。
公元749年,洛阳的粮食储备量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近58万石。这些粮食都是通过船只走水路运至洛阳。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大乱斗的五代十国,洛阳作为政权割据的中心,自然是战火不断。而这几十年间,由于无人管理,河道淤积,导致漕运不兴,水运事业一度搁浅。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洛阳作为古都名城,赵匡胤自然有定都洛阳的想法。但此时的洛阳城,因饱受战乱,早已没有了唐朝的辉煌。更重要的是,隋唐大运河河道淤塞严重,难以疏通,船只早已不能把各地的物资运至洛阳。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把汴梁作为首都,把洛阳定为附都。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汴河开始成为朝廷运输物资的生命线,以汴河为中心的新的漕运系统逐渐形成。同时洛阳水运地位也逐渐下降,经济也因此日渐衰落。
元朝灭宋以后,将都城定北京,紧接着开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改道,河道南北取直,不再通过洛阳,而是直达北京,南北运河距离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其实从汉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渐渐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还是占优势。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当时差不多是三比二。但这个比例还在变化。安史之乱前夕,这个比例已到达了一个关键点:一比一。
安史之乱的爆发骤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经济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方则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时,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经翻转为二比三。
这背后当然有各种深层原因:战乱、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气候的改变。传统历史学家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十世纪的科学家研究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唐朝的气候要比今天高些,而且要湿润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国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兴起,这些现象背后都受这个力量的支配。这个力量也许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强大,更加无可抵御。
在这个大背景下,洛阳衰落了,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恍若鬼城。而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脱颖而出。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洛阳就这样被放弃。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从长远看也无法实行。没有人能对抗缓慢的大趋势。
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洛阳和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随着运河航线的东移,洛阳的枢纽地位越来越低。当某一城市丧失政治资源时,当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时,就会逐渐丧失一切。北宋之后,洛阳逐渐退出了的历史主场。到了北宋末年,洛阳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礼”,之后彻底衰败,只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光宗耀祖、落叶归根
赵匡胤是洛阳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这是一种情愫,带着光环荣归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像西楚霸王项羽,不也是舍弃易守难攻的关中之地,回到东楚?结果以悲剧结尾。老赵或许也有这种想法。
另外,他也是个乡情很浓的人,从离开洛阳经过永安陵之时,将一箭之地定为自己死后之所,可以看出来,他有很浓的落叶归根之情的。
二、赵光义在开封根基深厚
宋朝建立以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等职,这都是实权职位。经营开封十几年的赵光义,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话,开封对别人来说是繁华之处,对赵匡胤来说却是危险之地。
赵光义是否弑兄篡位无法得知,但是从其即位后的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他绝对是个聪明的人。其弟赵光义如果有图谋绝不会没有任何破绽,那赵匡胤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察觉。
杯酒释兵权这事来看,赵匡胤绝不是嗜杀的人,更何况面对的敌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过迁都来将这种不确定的危险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开封的战略位置太差
阴谋论固然有其可能性,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我更愿意相信雄才伟略的赵匡胤之所以想迁都洛阳,然后再迁长安,是从战略方面来考虑的。
北宋之前,开封为前朝旧都,非常繁华也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但是这里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在和平年代开封作为都城倒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面临强敌来袭的时候,开封就是四战之地,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基本上无险可守。
唯一可以凭借的黄河并不靠谱,冬季有可能会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结冰的情况下,开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毕竟有过先例。
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之后,可以说中原已经门户大开,这种情况下,开封作为都城暂时过渡尚可,作为永久性的国都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何况兵变起家的赵匡胤吸取教训,重文抑武。这种情况下,更有地利的洛阳显然要比开封更适合做国都。
相比之下,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种坐拥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但其地缘优势却比开封强太多了。我们看一下地形图,即使不懂历史的人都能看出来洛阳的优势。
伊、洛水交汇的洛阳,北有黄河之险,周围被群山环绕,北有太行山、王屋山,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条山等,这样好的地缘条件,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这么多的朝代把都城建于此地,太能说明问题了。
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好。
1、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的地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与长兴街交叉口:公司工作环境好:有独立的办公室,有空调等基本设施,同事之间融洽,领导和睦。
2、福利待遇好:员工工资在8000元左右,每个节假日都有单独的礼品,每月的饭补为300元左右,还有旅游卡,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好。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做过多少朝代的都城?
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末、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的都城。 学术界也证明十五朝夏、商、西周、东周、西汉(高祖都洛,两个月)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唐末、后梁、后唐、后晋 。。 九朝古都,“九”代表多数的意思 司马光层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建都史1500余年
洛阳
九朝古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六七千年前,洛阳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著名的仰韶文化即首先发现于洛阳西北的仰韶村。东周、东汉、曹魏、武周、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先后曾定都于洛阳。九朝以洛阳为都近千年。
“九朝”是概数意指朝代之多,据考证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朝代。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战国韩、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政权,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权,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准确的说洛阳是十五朝古都,曾经是二十二个政权的所在地。
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了八卦和九畴。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曾用名:斟鄩、洛邑、成周、雒阳、东都、东京、中京、神都、京洛、洛京、西京。
著名的文化古迹有:龙门石窟、仰韶遗址、白马寺、汉魏洛阳城遗址、光武帝陵等。
同是古都,为什么现在洛阳的发展没有西安好?
前一段时间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去了一趟洛阳古城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洛阳给我的印象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虽然没有北京,西安这样的大气磅礴,但是在古城内,依然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氛围。
有朋友说,这些看起来古色古香的建筑,其实都是这些年,陆续新建起来的,破四旧那些年,洛阳城里的许多古建筑,都已经陆续被摧毁了。对于朋友的这种说法,其实在此之前我早有所耳闻。因为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里面,无论是洛阳还是南京,亦或是西安北京,古建筑的翻新,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换句话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古建筑,大多数都是后来新建的,真正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讲句实话,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今天的洛阳,与今天的古都西安,其实就历史遗迹而言,大差不差,旗鼓相当。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同样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千年古都,为什么洛阳没有西安那么红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分别问过西安和洛阳的朋友。
就朋友们的回答,我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西安是省会,而洛阳不是
众所周知,西安是13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古都洛阳呢?同样也不俗,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在过去,先后也有十几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所以就过去而言,洛阳与西安的地位,其实差别不大。而如今,无论是两者的地位还是知名度,都不可同日而语。讲白了就是,如今的洛阳,远远没有西安那么红。究其原因,有朋友说,是因为西安现在是陕西省的省会,而洛阳不是,如今的洛阳,只是河南下面的一个地级市。
虽然历史上洛阳是十多个王朝的古都,但是现在,洛阳已经从古都,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了。
所以,就目前的城市定位而言,很明显,西安,要略胜一筹。如今的西安,不仅是陕西的省会,还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假如,我们说是假如,现在的洛阳,是河南省的省会,那么,毫无疑问,洛阳的地位,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洛阳的地位,以及知名度,远远在西安之上。但是,这些只是假如,仅此而已。
二:西安比洛阳,更重视文化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而言,西安不仅在地位上比洛阳要重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上,很明显,西安也比洛阳更胜一筹。
我曾经去多个城市做过调研和考察,发现西安这座城市,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他对文化创意非常重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从西安这座城市,都会诞生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网红现象。比如早些年,很有名的摔碗酒,再到后来的不倒翁小姐姐。
几乎每一个从西安诞生的文化创意,都会成为闻名全国的爆款。西安这种特殊的,甚至说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创意,不是哪一座城市所能比拟的。甚至连北京,南京这样闻名全国乃至闻名全世界的古城,都无法匹敌。曾经,我在南京考察的时候,南京的一位朋友,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他说:论会玩,咱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有西安和重庆这么会玩,但是,相比较而言,西安,玩的更有魅力和味道,玩的更有文化气息。或许,这就是西安的魅力,这就是西安的软实力。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不是哪一座城市所能比拟的。或许,这就是西安略胜于洛阳的原因之所在。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为何如今沦为三线城市?
华夏文明5000多年,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为中国记载的四大古都。但有一个地方,它既是世界最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有牡丹之城的美誉,也有十三朝古都的称号。这个地方就是处于河南省,黄河地带的洛阳。 但是九朝古都洛阳在唐朝后便开始没落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京杭大运河荒废,洛阳交通优势衰落。唐中期后,节度使割据,各地区间各自为政,导致京杭大运河逐渐的破废,加上唐朝灭亡,直接导致了这个地方的落末。而在这之后的几代人都视图想拯救这个地方,但是因为被荒废太久,失去了这个城市的价值,反而临近的开封却乘机崛起。
北方战乱频繁,洛阳经济衰败。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开始了第一次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随后的安史之乱,洛阳更是被战乱严重毁坏,人口第二次南迁也随之到来,到了宋代南方经济更是超越了北方,而后南宋更是定都临安,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占据,洛阳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来说洛阳除了历史能够发展旅游业还有什么?苏联在洛阳建立过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厂和热电厂等。后又把铜工厂和柴油机工厂的工程给了洛阳。但却没有一个项目突围而出,带动洛阳的经济。
洛阳一直以来都努力地想摆脱重工业的影子,只想发展轻工业;但是事与违愿,发展来发展去,重工业反倒越来越重,轻工业却越来越轻。这便是洛阳近年来发展的悲哀。
但现在,城市想要发展,不能仅凭单一的产业来带动经济,这样只会显得自己太过固步自封了。对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增强其他产业的经济实力并举是很重要的。
标签: 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
相关文章
-
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洛阳古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官网)详细阅读
洛阳古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29日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法定代表人孙晓林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注册资本200洛阳古都发展20...
2023-06-28 99 洛阳古都发展2022债权
- 详细阅读
- 详细阅读